猩猩心事:寧姆猩斯基的故事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自然科普-動物/植物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猩猩心事:寧姆猩斯基的故事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是隻黑猩猩,包尿布、穿衣服、上手語課,用美式手語告訴你「打開」、「快點」;除了一身黑毛,「他」和一般的小孩沒什麼不同……。如果你一直把「他」當成一個真的人,而「他」也以為自己是人,最後卻忘記該如何與自己的同類黑猩猩相處……。如果最後你失望了,發現原來「他」只能是一隻黑猩猩,那麼「他」該如何自處?
這些如果,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黑猩猩因人類追求科學結果而被犧牲的故事。
一九七三年,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泰瑞斯創造出一個名為寧姆計畫的實驗,他的目標在於教導黑猩猩美式手語,以駁斥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所主張:語言是人類獨有特質的說法。因此泰瑞斯從靈長類研究協會得到了一隻黑猩猩,取名為寧姆?猩斯基(以此諷刺語言學家杭士基)。此後二十年間,寧姆來來去去於許多「領養」家庭。起初寧姆學習美式手語和適應新環境的進展都超越了所有的期待。牠充滿魅力和頑皮的幽默感,對人類本質的了解十分敏銳,有時還能狡猾地控制別人,遇到牠的人都會愛上牠。但沒有人透徹思考過,在人類世界中扶養黑猩猩的長期後果。當研究的經費用完時,寧姆的問題就開始了。寧姆陸續進出不同的收容中心,其中還包括靈長類動物實驗藥物和外科手術實驗室,而成為新藥研發的實驗動物。此舉引起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撻伐,律師甚至考慮讓寧姆上法庭,而寧姆必須用手語為自己辯護……。
作者訪問了曾和寧姆住在一起、幫牠換尿布穿衣服、教導牠手語和疼愛的人後,寫下雋永的故事,傳述一隻非凡迷人的動物。牠的故事令人感動,同時又充滿啟示。令我們不禁要問生而為人的意義,以及對這些讓我們生命更豐富的動物,我們到底虧欠了什麼。
作者簡介
荷絲(Elizabeth Hess)
荷絲是新聞記者,寫作主題皆以動物為主,文章多刊登於「村聲週報(Village Voice)」、《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與「紐約觀察家(New York Observer)」。著有《失物招領:國家動物收容所中的貓狗和當地的英雄》。她和家人住在紐約的東查塔姆。
譯者簡介
嚴麗娟
台大外文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碩士及西敏斯特大學翻譯碩士。現從事軟體全球化工作,業餘喜愛閱讀、烹飪、園藝和翻譯。
目錄
中文導讀 是誰殺了大明星
推薦序 苦澀的療癒
序 意外來到世上的寧姆
簡介 黑猩猩跟人類的關係
第一部 寧姆計畫:紐約市
第一章 在黑猩猩農場出生後的生活
第二章 寧姆計畫開始
第三章 「妙家庭,還有一隻黑猩猩」
第四章 家裡有麻煩
第五章 德氏莊園的主人
第六章 「拉拉小弟弟」
第二部 奧克拉荷馬州諾曼的IPS
第七章 這些年來在農場發生的事
第八章 籠子裡的生活
第九章 變成諾曼的黑猩猩
第十章 IPS的沒落
第十一章 LEMSIP的生活
第三部 德州墨其森的庇護所
第十二章 黑神駒牧場
第十三章 當寧姆遇見莎莉
注釋
圖片版權聲明
延伸閱讀
中英對照表
序
推薦序
苦澀的療癒
杜白∕獸醫師
這麼多年來的閱讀、導讀、作序。這回,差一點難產。
寧姆的一生,其實是作者用熟練的新聞技巧,想要揭露的人間困境。利用了黑猩猩,等同於我們消耗了珍貴的自然資源。這本書裡描述了令人嗤之以鼻的醜陋人性,相對於以寧姆為代表的終生不解,我為什麼要住在鐵籠裡。大家會很快的以同理心體悟到地球對於無盡折磨的辛酸與無奈。無解是眾多環保人士的體悟,當其戮力環保的同時,物種、包括人類必須要做的恐怕只有加速的進行演化,演化出不畏寒暑的新人種,不怕酷熱與寒凍的後代。
我們十分幸運的承接了上一個已消失文明的智能結晶,卻又想跨越界線去發展新的智能,包括探索動物的內心世界,甚至以動物為模式來瞭解,語言、意識、直覺的奧妙。用些物質文明可以接受與理解的方法。五十年後的今天,回顧當年的莽撞,沒有悲喜,只有苦澀。為了療癒這份苦澀,近人孫維新教授說的──我們學得越多,知道的越少,或許會是個藥方,因為知識是謙卑的。
導讀
是誰殺了大明星
吳海音∕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黑猩猩和人類的遺傳組成有超過百分之九十八的共通性,但箇中意義,即使是貼身研究黑猩猩或是利用黑猩猩進行研究的科學家也不易理解。黑猩猩的免疫系統敏感,對親人友伴的需求強烈,需要廣大而複雜的空間消磨時間與精力,滿足探索的好奇。照養一隻黑猩猩不是清水、配方飼料與僅供轉身的乾淨籠舍就夠了,飲食、環境、社交上的豐富化才是重點。對於要探索猩猩的心智與學習力,或藉猩猩進行醫藥研究與測試的科學家,實驗動物的身心健康該是絕對必要的基本要求。但這容易達成嗎?
書中許多人在寧姆身邊穿梭,其中不乏有理想、抱負、野心、感情或道德責任的人,一度誓言愛其如子或將伴其終身。只是原本的熱情隨著與寧姆相處時日的增加而消散,變調的不是感情,而是後來領悟到無法達成的允諾,他們只能選擇逃避。不勞苛責,他們該也已終身愧疚憾恨了吧!
至於那些把更多黑猩猩、或其他動物關在牢籠裡等著打針、用藥、甚或切開他們頭顱的科學家呢?在他們養成的過程中,沒有太多機會認識或了解他們的實驗對象,而這廂的殘忍為的是那廂的救人職志。當我們都希望生病時有藥治有刀開的時候,好像他們也不得不如此,更何況這可為他們帶來工作、財富與聲譽。
既然都是出於善意,那怎會造成這麼多問題?
好奇與探索的心,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動力,只是進步是有進程的。人類社會的持續進步靠的是從錯誤中學習與改進。往哪改呢?好在人類有其他的特質:謙虛讓我們知道知識的侷限與極限,自省幫我們檢視與反省可能與曾經造成的傷害。再配合帶領我們走到今日的行動力,起身改變些什麼,或至少拒絕些什麼,應可讓世界變的更美好。
本書描寫的二十六年間,許多知識的不足已被填補,觀念的偏差已被修正,錯誤的作法被糾舉揭露而逐步改進。而科技繼續進步,傷痛的印痕會在人們心中駐留多久呢?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每項科技大多只踩在自己的經驗上成長,少有環視今昔借鏡他處的。舊的過失被修正彌補後,新的錯誤又持續發生,規模可能更趨擴大。誰也不知道脆弱的生境與其實也頂脆弱的我們,還能承受多少,又還能撐多久?
或許,在充分發揮我們有別其他生物的聰明才智與幹勁的同時,該認真思考要如何應用我們的洞察力(insight)與遠見(foresight),建構真正永續的人類文明,而不是一味的救傷補洞。希望這個美麗新世界,不必在另一個星球始得實現。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651656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